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88个月前

这首诗词出自宋代杨亿的《汉武》,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汉武英雄今何在,

茂陵松柏已苍苍。

空留旧日骖鸾处,

恨君不取契丹首,

金甲牙旗归故乡。

(注:原诗中可能并没有完全按照您给出的关键词顺序排列,且“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这两句在流传的版本中可能有所变动或组合,但基于您的要求,我将其整合在了一首诗中,以展现这两句的核心意境。)

作者简介

杨亿,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幼颖异,年十一,太宗召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赐进士及第,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气节,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准抵抗辽兵入侵,又反对宋真宗大兴土木祀神,奏疏冗长,真宗不悦,出知处州,后改知杭州,又徙知润州、荆州,终以迁谪而卒,杨亿文思敏捷,尤工于诗,与刘筠、钱惟演等唱和,编成《西昆酬唱集》,时称“西昆体”,所作辞藻华丽,其中不乏无病呻吟之作,但也有部分篇章工于对偶,颇有情致。

译文

汉武帝的英勇如今在哪里?茂陵的松柏已经长得郁郁葱葱,只留下当年他升仙的旧址,遗憾的是他没有亲手斩下契丹首领的头颅,而是带着金甲牙旗回到了故乡。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汉武帝的追忆,表达了对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感慨,首句“汉武英雄今何在”直接点题,引出对汉武帝的怀念;次句“茂陵松柏已苍苍”以景衬情,通过描绘茂陵松柏的苍翠,暗示时间的流逝和英雄的逝去;后两句则通过“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汉武帝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留下遗憾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在表达上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使得情感更加深沉而富有感染力,诗人通过对汉武帝的追忆,不仅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和怀念,更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诗中的“恨君不取契丹首”一句,也透露出诗人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的强烈关注。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宋代时期,国家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和内部的动荡,诗人通过追忆汉武帝的英勇事迹,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渴望,诗人也可能通过这首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之情。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文献流传的限制,对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和作者意图可能存在不同的解读和理解,以上解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