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湘妃怨·夜来雨横与风狂
元·阿鲁威
夜来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
晓来庭下残红满,春逐游人得几场。
昨日流莺今不在,乱莺啼处燕彷徨。
空携旧曲思亡国,鸾存凤去恨茫茫。
辜负恩怜情不似,虞姬当日忍抛降。
汉家天子今无恙,不似君王唱《垓下》。
作者及朝代
作者:阿鲁威
朝代:元代
作者简介
阿鲁威,字叔重,号东泉,蒙古族,曾任翰林侍读学士,后出为参知政事,他善曲,有散曲集《东泉乐府》,今存小令十九首,套数四套,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之作,也有婉约细腻之篇,展现了元代散曲家的艺术风貌。
译文
夜晚风雨交加,西园中的花朵被摧残得满地飘香,清晨庭院里落红满地,春天就这样随着游人的脚步匆匆离去,能欣赏到几场呢?昨日的流莺已不在,现在乱莺啼叫的地方燕子也彷徨无措,我空自怀揣着旧日的曲调思念着故国,鸾鸟虽存,凤鸟已去,心中满是怨恨与迷茫,我辜负了昔日的恩宠与怜爱,这份情感哪里比得上虞姬对项羽的忠贞不渝,她当年怎会忍心抛下降将呢?如今的汉家天子安然无恙,可不再有人像项羽那样在垓下悲歌了。
释义
这首散曲通过描绘风雨后的残春景象,寄托了作者对故国的深深怀念和对时局的感慨,鸾存凤去,比喻君臣离散,国家破败;辜负恩怜,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未能尽忠报国的自责与遗憾;情不似虞姬,则是通过对比项羽与虞姬的忠贞爱情,反衬出自己对故国的深情厚谊。
赏析
这首散曲以自然景象开篇,寓情于景,通过风雨后的残春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哀婉的氛围,作者以鸾存凤去、辜负恩怜等典故,表达了对故国的深深怀念和对时局的无奈感慨,情不似虞姬一句,更是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全曲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有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是一首充满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创作背景
阿鲁威生活在元代,这是一个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作为一位蒙古族官员,他既有着对元朝统治的忠诚,又有着对汉族文化的深厚感情,在这首散曲中,他通过描绘风雨后的残春景象,寄托了自己对故国的深深怀念和对时局的感慨,他也通过对比项羽与虞姬的忠贞爱情,表达了自己对故国的深情厚谊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这首散曲不仅反映了阿鲁威个人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元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