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见天清无屏翳,更须潮上喧阗鼓。的意思及出处

小编98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已见天清无屏翳,更须潮上喧阗鼓”,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一)》,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诗词原文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一)》

宋·苏轼

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似霓。

已见天清无屏翳,更须潮上喧阗鼓。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译文

江神河伯渺小如两只小酒瓮中的蠛蠓,海神东来气势如彩虹般绚烂,已经看到天空晴朗没有云彩遮蔽,更需要潮水上涨时喧天动地的鼓声。

释义

首句以“江神河伯”比喻那些小神小仙,形容它们在海神面前微不足道;次句描绘海神东来的壮观景象,气势如虹;第三句“已见天清无屏翳”表示天空晴朗,没有云彩遮蔽,象征着视野开阔、心情畅快;末句“更须潮上喧阗鼓”则通过潮水上涨时的喧天鼓声,进一步烘托出海潮的壮观与热烈。

赏析

这首诗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海潮的壮观景象,通过对比江神河伯与海神的渺小与伟大,突出了海神的威严与力量,诗人也借海潮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之情,诗中“已见天清无屏翳,更须潮上喧阗鼓”两句,既描绘了天空晴朗、视野开阔的景象,又通过潮水上涨时的喧天鼓声,进一步烘托出海潮的热烈与壮观,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力量与美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作,钱塘江大潮以其壮观的景象闻名于世,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是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最佳时节,苏轼在观赏大潮时,被其壮观的景象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组《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这组诗共五首,每首都从不同角度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之情。

就是关于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一)》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的解析,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