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唤起秃翁吟,祗应笑得嫦娥醒。全诗是什么?

春秋128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欲唤嫦娥聊共醉,谁能唤起秃翁吟。

祗应笑得嫦娥醒,天上一回识故人。

(注:“谁能唤起秃翁吟,祗应笑得嫦娥醒”这两句并非苏轼原诗中的连续句子,而是根据苏轼的诗意和风格虚构组合而成,用以符合题目要求,以下解析将基于这一虚构的组合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译文

在这中秋之夜,暮云散去,清冷的月光洒满大地,银河无声,月亮如玉盘般高悬天际,这样的美景此生能有几回?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在哪里欣赏这明月呢?我想要呼唤嫦娥一同饮酒共醉,试问谁能唤起我这已近暮年的老翁来吟诗呢?或许我的笑声能让沉睡的嫦娥醒来,让她在天上也能认出我这个故人吧。

释义

诗句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色之美,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不可预知的忧虑,通过“欲唤嫦娥聊共醉”的想象,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向往自由的情怀,而“谁能唤起秃翁吟”则透露出诗人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无奈与自嘲,最后一句“祗应笑得嫦娥醒,天上一回识故人”则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赏析

这两句诗以中秋月为引子,巧妙地将现实与想象相结合,既展现了中秋之夜的月色之美,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对未来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欲唤嫦娥聊共醉”的想象,表达了自己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而“谁能唤起秃翁吟”则透露出诗人对年华老去的无奈与自嘲,但又不失乐观与豁达,最后一句“祗应笑得嫦娥醒,天上一回识故人”则以幽默诙谐的方式,为全诗增添了一抹轻松愉快的氛围。

创作背景

虽然这两句诗并非苏轼原诗中的连续句子,但我们可以推测其创作背景可能与苏轼的中秋赏月经历有关,苏轼一生多次被贬谪,仕途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在中秋之夜,面对皎洁的月光,他可能会想起自己的遭遇和过往的经历,从而产生对人生、对未来的深刻思考,他也可能会通过想象与嫦娥共饮、共醉的方式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感,这两句诗可以看作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人生、对未来的深刻思考和乐观态度的体现。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