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义侠行
朝代:清代
作者:蒲松龄
抚弱怜贫性自真,排奸击暴气如神。
剑光闪烁惊风雨,侠骨峥嵘泣鬼神。
四海英雄皆敬仰,一方奸恶尽逃遁。
所至人推服,义举永流传。
(注:此诗为根据要求虚构之作,蒲松龄原著中并无此诗,但蒲松龄以写鬼怪狐仙闻名,同时其人也富有正义感,故以此身份及背景虚构此诗,以符合题目要求。)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年-1715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山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他自幼聪颖,学识渊博,热衷功名,却屡试不第,一生穷困潦倒,他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
译文
本性纯真,善于抚慰弱小、怜悯贫穷;排除奸邪、打击暴徒时,气势如神,剑光闪烁,如同惊风骤雨;侠义之骨,峥嵘不屈,令鬼神都为之哭泣,四海之内的英雄都对他充满敬仰,一方的奸恶之徒都吓得逃遁无踪,他每到一处,人们都推崇信服,他的义举永远流传。
释义
这首诗赞美了一位义侠的高尚品质,他心地善良,同情弱者,不畏强暴,勇于斗争,他的剑术高超,气势非凡,令邪恶势力闻风丧胆,他的侠义精神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敬,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位义侠的形象,首联“抚弱怜贫性自真,排奸击暴气如神”直接点明了义侠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准则,展现了他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颔联“剑光闪烁惊风雨,侠骨峥嵘泣鬼神”通过夸张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了义侠的武艺高强和侠义精神,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颈联“四海英雄皆敬仰,一方奸恶尽逃遁”则从侧面烘托了义侠的威望和影响力,表明他的义举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敬,尾联“所至人推服,义举永流传”则总结了全诗的主旨,强调了义侠精神的永恒价值。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想象,在蒲松龄生活的清代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尖锐,正义往往难以得到伸张,蒲松龄作为一位富有正义感的文学家,他通过创作这首诗,表达了对正义和侠义精神的赞美和向往,他希望社会能够多一些像义侠这样的人,能够勇敢地站出来,为弱者发声,为正义而战,这首诗也反映了蒲松龄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