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醉岂容君独醒,出林休恨风摧木。全诗是什么?

生辉138个月前

诗词原文

醒醉吟

朝代:宋代

作者:邵雍

众醉岂容君独醒,出林休恨风摧木。

世间万事皆前定,莫负东篱菊一丛。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林县上党(今山西长治),后迁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邵雍少时即好学,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后隐居洛阳,屡授官不赴,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从游甚密,嘉祐时,及门之士上其书于朝,召授将作监主簿,未就即卒,谥康节,邵雍精研周易,创立了“先天学”,并把它融汇于儒学中,形成了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邵雍学说”,其著作《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渔樵问对》等,对后代的哲学、文学、思想有很大影响。

译文

众人皆醉之时怎能容许你独自清醒,树木出林之后就不要怨恨风对它的摧残,世间万事都是上天早已注定的,不要辜负了东篱之下那一丛盛开的菊花。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豁达态度,首句“众醉岂容君独醒”以酒醉为喻,指出在众人皆醉的环境中,很难有人保持清醒的头脑;次句“出林休恨风摧木”则借树木出林后被风吹折的意象,告诫人们不要怨恨外界环境对自己的不利影响;三、四句“世间万事皆前定,莫负东篱菊一丛”则进一步强调世间万事皆有定数,人们应该顺应天命,珍惜眼前的美好事物,不要过于纠结于得失。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洞察和豁达态度,首句以酒醉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世俗社会的混沌状态,暗示了清醒者的孤独与无奈;次句则以树木出林后被风吹折的意象,隐喻了人生道路上的挫折与磨难,告诫人们要正确看待外界环境对自己的影响;三、四句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强调了顺应天命、珍惜当下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既有哲理的启迪,又有情感的抒发,是一首富有感染力的佳作。

创作背景

邵雍生活在北宋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邵雍深感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因此他选择了隐居生活,致力于研究周易和理学,这首诗可能是他在隐居期间创作的,通过描绘众醉独醒、风摧林木等意象,表达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洞察和豁达态度,诗中也透露出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