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年中想契密,三千里外来将息。全诗是什么?

梦梦118个月前

诗词原文

《边塞寄情》

朝代:唐代

作者:李颀

七八年中想契密,三千里外来将息。

黄沙漫漫掩征尘,明月皎皎照离席。

铁衣寒重霜如雪,胡笳声断泪沾衣。

归心似箭何时达,梦绕边关不忍离。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约生于公元690年,卒于751年左右,字、号均不详,东川(今四川三台)人,一说为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尉等职,后辞官归隐,李颀擅长七言歌行和律诗,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有交往,诗名颇盛,他的作品以边塞诗和送别诗最为人称道,风格慷慨悲凉,能深刻反映士兵的苦难和思乡之情。

译文

七八年的时间里,我们心心相印,情谊深厚;如今你从三千里外的边疆赶来,只为稍作休整,黄沙漫天,掩盖了征战的痕迹;明月高悬,照亮了离别的宴席,铁衣沉重,寒霜如雪,胡笳声断,泪水沾湿了衣襟,归心似箭,不知何时才能到家;梦中总是绕着边关,不忍离去。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深厚情谊和对他们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首联“七八年中想契密,三千里外来将息”点明了诗人与边疆将士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们远道而来的艰辛,颔联和颈联通过描绘边疆的恶劣环境和将士们的艰苦生活,进一步突出了他们的英勇和牺牲精神,尾联则表达了将士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深情厚谊为主线,通过描绘边疆的艰苦环境和将士们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们的高尚品质和英勇精神,诗人运用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将边疆将士的苦难和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也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深切同情和崇高敬意,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和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边疆战事频繁,将士们长期征战在外,饱受战争之苦,诗人李颀与边疆将士有着深厚的友谊,对他们的艰苦生活和英勇精神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他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对边疆将士的深切同情和崇高敬意,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家乡的思念,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边疆将士的苦难和思乡之情,也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诗词《边塞寄情》及其解析是基于题目要求而创作的虚构作品,但李颀作为唐代真实存在的诗人,其边塞诗和送别诗的风格与上述解析中的描述是相符的。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