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堂半夜孤灯冷,弹著乡心欲白头。出自哪首诗?

春秋15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江上闻笛

唐·杜牧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忽听江头笛,空堂半夜孤灯冷。

忍闻明发衣襟上,弹著乡心欲白头。

作者及朝代

杜牧,唐代诗人,生活在晚唐时期(约公元803年-约852年),他是宰相杜佑之孙,自幼聪颖好学,文辞出众,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多抒发个人情怀,咏史之作尤为出色,风格俊爽明快,后人称之为“小杜”,以区别于杜甫的“老杜”。

作者简介

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早年仕途较为顺畅,曾任监察御史等职,后因卷入牛李党争而仕途坎坷,晚年寓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其为“杜樊川”,他的诗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尤其擅长通过景物描写寄托个人情感,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楚地巴山之间江雨绵绵不断,巴地的人们擅长吟唱本地的歌谣,今天傍晚忽然听到江面上传来的笛声,空旷的堂屋里半夜时分只剩下孤零零的一盏灯火,显得格外清冷,怎能忍受明天早晨醒来,衣襟上沾满离别的泪水,那笛声仿佛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让我几乎要愁白了头发。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楚地巴山的自然环境和巴人的歌声,引出诗人听到江头笛声后的深切思乡之情,空堂、孤灯、冷夜,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而笛声则成为触发诗人思乡情感的媒介,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无法排解的乡愁。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以情结尾,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前两句写楚地巴山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后两句则直接抒发诗人听到笛声后的感受,空堂、孤灯、冷夜与笛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凄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苦,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思乡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牧仕途不顺、寓居他乡之时,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杜牧虽然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多次遭贬,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当他听到江头传来的笛声时,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思乡之情的诗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牧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