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闲愁一曲上眉梢,悔听寒蝉第一声,梦断西湖六桥月,
鲤鱼不寄江南信,绿尽菖蒲春水深,空余枕上三更梦。
(注:“鲤鱼不寄江南信,绿尽菖蒲春水深”并非苏轼《浣溪沙·端午》原句,此处为创作需要,假设其为此诗一部分进行解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文赋均有极高成就,且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性格豁达,其作品常流露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译文
(针对假设的“鲤鱼不寄江南信,绿尽菖蒲春水深”两句)
鲤鱼没有带来江南的消息,春天的水已经深绿,菖蒲也已长得茂盛。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鲤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作为传递书信的象征,但此处“鲤鱼不寄江南信”,意味着远方的消息未能传达,表达了诗人的失落与期盼,而“绿尽菖蒲春水深”则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迭,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怀念。
赏析
这两句诗以景寓情,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鲤鱼与江南信的结合,既富有文化意蕴,又增添了诗意的朦胧美,而“绿尽菖蒲春水深”一句,则以春天的生机盎然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基于假设情境)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轼被贬谪至某地,远离家乡与亲友之时,端午节本是家人团聚、共庆佳节的日子,但诗人却身处异乡,无法与家人共度,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端午节的习俗与春天的景象,寄托了对远方亲友的深深思念,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也体现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仍能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以诗寄情,抒发内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