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江行有感
宋·汪遵
八千江上奔驰路,十二天南黯淡春。
惆怅前朝遗事在,隔江犹唱后庭花。
作者及朝代
汪遵,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文宗至唐昭宗年间,字不详,安徽宣城人,初为小吏,后折节读书,工于绝句,著有《汪遵集》一卷,传世诗作五十余篇,多借古讽今,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作者简介
汪遵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国力衰微的时代,他的诗歌往往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汪遵的绝句构思巧妙,语言精炼,情感深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译文
在八千里的江面上奔驰而过,经历了十二个南方的黯淡春天,心中惆怅于前朝的遗事仍在,对岸的人们还在唱着那首《后庭花》。
释义
“八千江上奔驰路”形容行程遥远,奔波劳碌;“十二天南黯淡春”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南方景色的黯淡,可能也象征着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衰落。“惆怅前朝遗事在”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憾的感慨,而“隔江犹唱后庭花”则借用了南朝陈后主荒淫误国的典故,暗指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正和统治者的昏庸。
赏析
这首诗以江行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长途跋涉的艰辛和南方景色的黯淡,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前两句通过夸张的数字和形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广阔而深沉的历史氛围;后两句则通过典故的运用,巧妙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诗人的忧虑,整首诗构思巧妙,语言精炼,情感深沉,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汪遵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现实社会的观察,深感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疾苦,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通过对江行的描绘和对历史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这首诗也反映了汪遵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