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变体(融入关键词“玉山银海夜如年,寂寞山阴访戴船”意境)
玉山银海夜如年,寂寞山阴访戴船。
树隐钟声溪午静,云深道士影难寻。
(注:由于直接包含关键词的原诗并不存在,此处为创意性变体,以符合题目要求。)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白,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后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他才华横溢,性格豪放不羁,喜好饮酒作诗,游历名山大川,其诗作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奔放,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瑰宝。
译文
(变体部分)
玉山银海(比喻夜空如美玉般晶莹,银河如银海般浩瀚)之下,夜晚仿佛漫长如年,我独自驾船在寂寞的山阴(今浙江绍兴附近)水域,前往探访那位隐居的道士,沿途只见树木深深,午时的溪边静谧无声,连钟声也似乎被隔绝,云雾缭绕之中,道士的身影难以寻觅。
释义
玉山银海:形容夜空之美,比喻环境清幽而神秘。
夜如年:形容夜晚漫长难熬,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期待。
寂寞山阴访戴船:借用东晋王徽之雪夜访戴逵的典故,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
赏析
此变体诗融合了李白原诗的意境与题目要求的关键词,通过描绘一幅夜访道士的幽静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诗中“玉山银海夜如年”一句,以瑰丽的自然景象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期待,而“寂寞山阴访戴船”则借古喻今,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人雅士隐逸生活的追慕,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虽然直接包含关键词的原诗并非李白所作,但我们可以构想一个创作背景:李白在游历过程中,被某座山中道士的传奇故事所吸引,决定前往探访,当他深夜驾船抵达山阴,面对玉山银海般的夜空,心中却生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孤寂感,沿途所见,皆是静谧而神秘的自然景象,而那位道士却如同云雾中的幻影,难以寻觅,这样的情境激发了李白的创作灵感,于是写下了这首变体诗,以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