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调玉烛
唐·徐铉
阳开阴阖四时更,谁解均调玉煜明。
云散天边千里月,风清陇上三更笛。
松篁一径霜初白,桃李半园春欲生。
不是至公持玉烛,人间那得此清明。
作者及朝代
作者:徐铉(916年-991年),五代至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时,累官至吏部尚书,入宋,为太子率更令、直学士院,工于文辞,精小学,曾校订《说文解字》,擅篆隶,与弟徐锴有文名,世称“二徐”。
作者简介
徐铉是南唐至北宋初年的重要文人,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深厚的造诣,还精通文字学和书法,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善于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表达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他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其书法作品被誉为“二徐”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自然界的阴阳交替带来了四季的更迭,谁能理解并调和这如同玉烛般光明的自然规律呢?云彩散去,天边露出皎洁的千里明月;清风拂过,陇上传来悠扬的三更笛声,小径两旁松树和竹子在初冬的霜雪中更显青翠,桃李园中春意盎然,仿佛春天即将来临,如果不是至高无上的公正之神手持玉烛(象征光明和公正),人间又怎能拥有如此清明美好的景象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界的阴阳交替、四季更迭以及夜晚的明月和笛声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公正、光明的向往,诗中“阳开阴阖四时更”揭示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谁解均调玉煜明”则表达了诗人对能够理解和调和这种规律的理想人物的期待,后两句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对清明世界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象为引子,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公正、光明和美好世界的追求,诗中“阳开阴阖”的阴阳交替象征着自然界的运行规律,“玉煜明”则象征着光明和公正,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明月、笛声以及初冬的霜雪和春意盎然的桃李园等景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徐铉晚年时期,当时他身处北宋初年,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公正、光明的渴望,这首诗也反映了徐铉作为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