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拈毫赋归去,小窗明月上帘栊。的释义

梦梦127个月前

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释绍嵩的《秋夜有感》,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秋夜有感

宋·释绍嵩

秋入洞庭波渺渺,雨收云散见晴空。

夜深风露侵人骨,月照前山万树红。

我欲拈毫赋归去,小窗明月上帘栊。

此身何处安闲得,且向樽前醉梦中。

作者简介

释绍嵩,字亚愚,号希叟,南宋时期福建泉州晋江人,一生居于江浙一带,常往来于庐山等地,与释祖钦、释圆悟等人多有交游,有诗集《江浙纪行集句诗》,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禅意。

译文

秋天的洞庭湖水波浩渺,雨停云散后天空变得晴朗,夜深时风露侵入骨髓,月光照耀着前山,万树呈现出一片红色,我想要拿起笔来写下归去的诗篇,这时小窗上的帘栊已被明月照亮,我这漂泊之身何处才能找到安闲之所呢?暂且让我在酒杯前沉醉于梦中吧。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的洞庭湖景色,以及诗人内心的感受,前两句写秋夜洞庭湖的壮阔与晴朗,后两句则转入对夜深风露的描写,以及诗人想要归去却无处安闲的矛盾心情,最后两句以沉醉梦中作为结尾,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逃避。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壮阔景色和夜深风露的侵袭,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诗人以“我欲拈毫赋归去”表达了自己想要归去的愿望,但“小窗明月上帘栊”又暗示了归去的困难与无奈,最后两句“此身何处安闲得,且向樽前醉梦中”更是将诗人的矛盾心情推向高潮,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厌倦和对安闲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富有禅意和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释绍嵩作为一位僧人,一生漂泊不定,常往来于各地,在秋夜时分,他独自面对洞庭湖的壮阔景色和夜深风露的侵袭,内心不禁涌起一股归去的愿望,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漂泊无定的身世又让他感到无处安闲,在这种矛盾心情的驱使下,他写下了这首《秋夜有感》,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厌倦和对安闲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普遍心态和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