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拔山兮忽到此,骓嘶懒渡乌江水。下一句是什么?

生辉12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垓下歌

汉 ·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力拔山兮忽到此,骓嘶懒渡乌江水。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注:“力拔山兮忽到此,骓嘶懒渡乌江水”并非《垓下歌》原文中的句子,而是对原文“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及项羽乌江自刎情节的融合与改写,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以改写后的形式呈现,但分析将基于《垓下歌》的原文及背景。)

作者简介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他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后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击破秦军主力,推翻秦朝统治,但在楚汉相争中,他败于刘邦,最终在乌江边自刎。

译文

(改写后的句子)

力量能拔起大山啊,气势雄伟盖过了世人,却忽然落败至此,我的乌骓马在乌江边嘶鸣,不愿再渡江而去。

(原文)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但时局对我不利啊,乌骓马也不再奔驰。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项羽在垓下之战失败后,面对绝境时的悲壮心情,他自认为自己力大无穷,气概非凡,但时运不济,连心爱的战马也不再愿意跟随他逃亡,预示着他的末路已至。

赏析

《垓下歌》是项羽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悲歌,充满了英雄末路的无奈与悲壮,诗中“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展现了项羽的英勇与自信;而“时不利兮骓不逝”则透露出他对时局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气势磅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英雄悲剧的典范之作。

创作背景

《垓下歌》创作于公元前202年,即楚汉相争的末期,当时,项羽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被刘邦的军队包围,经过一场激战,项羽兵败如山倒,逃至乌江边,面对追兵和滔滔江水,项羽自知无力回天,便吟出了这首《垓下歌》,表达了他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未来的绝望,随后,他选择了自刎,结束了自己辉煌而又悲壮的一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