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朱熹的《六先生画像赞·曾点》,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六先生画像赞·曾点》
宋·朱熹
筵中曾晰偕童冠,兴在春风沂水滨。
点尔何如春未了,舞雩归咏乐天真。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译文:
在宴席上,曾晰(点)与儿童、成年人一同欢聚,他的兴致在于春风和煦的沂水之滨,曾点,你怎么样?春天的乐趣还未结束,我们在舞雩台上归来,吟咏着诗歌,享受着天真烂漫的乐趣。
释义:
此诗描绘了曾晰(点)与众人一同在宴席上欢聚的场景,并特别强调了他在春风沂水边的兴致,曾晰是儒家先贤之一,他追求的是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生活的乐趣,诗中“兴在春风沂水滨”一句,正是对这种生活态度的生动写照,而“舞雩归咏乐天真”则进一步展现了曾晰在归途中吟咏诗歌、享受天真烂漫乐趣的情景。
赏析:
朱熹的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曾晰的生活态度和情趣,诗中通过对春风沂水、舞雩归咏等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曾晰追求自然、享受生活的精神风貌,诗中也透露出朱熹对曾晰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向往,此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体现了朱熹作为理学家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追求。
创作背景:
朱熹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他深入研究儒家经典、致力于理学体系构建之际,他通过对儒家先贤的画像进行赞颂,表达了自己对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尊崇,而曾晰作为儒家先贤之一,其追求自然、享受生活的态度与朱熹的理学思想有着一定的契合之处,朱熹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正是为了表达对曾晰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向往,同时也借此机会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理学思想。
朱熹的《六先生画像赞·曾点》不仅是一首描绘儒家先贤生活态度的优美诗歌,更是一首体现朱熹理学思想和审美追求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