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虽不离庶草类,性却解与纯臣同。全诗是什么?

小编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竹

朝代:宋代

作者:徐庭筠

名虽不离庶草类,性却解与纯臣同。

雪压枝头色愈翠,风吹叶底声犹雄。

虚心劲节高千尺,傲骨清姿映碧空。

莫道此君无用处,栋梁之材在其中。

作者简介

徐庭筠,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诗文名世,其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怀,赞美自然景物,尤以对竹子的描绘著称,展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译文

虽然名字上归属于普通的草木之类,但本性却与忠诚纯良的大臣相同,雪压在枝头,它的颜色却更加翠绿;风吹动叶底,发出的声音依然雄壮,它虚心劲节,高耸入云达千尺,傲骨清姿映照着碧蓝的天空,不要说这竹子没有用处,它可是栋梁之才,潜藏着巨大的价值。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竹子的特性,赞美了竹子虽出身平凡,但具有坚韧不拔、高洁自守的品格,与忠诚纯良的大臣相类比,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和赞美。

赏析

首联“名虽不离庶草类,性却解与纯臣同”直接点题,将竹子与纯臣相比,突出了竹子的高洁品格,颔联“雪压枝头色愈翠,风吹叶底声犹雄”通过描绘竹子在恶劣环境下的表现,进一步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颈联“虚心劲节高千尺,傲骨清姿映碧空”则是对竹子形象的直接描绘,突出了其虚心、劲节、高洁的特点,尾联“莫道此君无用处,栋梁之材在其中”则是对竹子价值的肯定,强调了其作为栋梁之才的潜力。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赞美和向往,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或时代背景有关,宋代社会风气崇尚文治,文人墨客多以诗文抒发个人情怀,赞美自然景物,徐庭筠作为宋代诗人,可能在对竹子的观察和描绘中,感受到了竹子坚韧不拔、高洁自守的品格,从而触发了创作灵感,写下了这首赞美竹子的诗篇,竹子的形象也可能被诗人用作比喻,寄托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