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苧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拟问山阴旧路,家何在、水远山重。
功名半纸,风雪千山,中年怀抱。
(注:原词中并无“拟问山阴旧路,家何在、水远山重”这一完整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进行创意性续写,融入该关键词,以展现辛弃疾词中的意境与情感。)
作者及朝代
作者: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译文
(续写部分)想要询问那山阴的旧路啊,我的家究竟在何方?只见水远山长,重重叠叠,归途渺茫。
释义
“拟问山阴旧路,家何在、水远山重”这句续写的词,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归途艰难的感慨,山阴旧路,暗指词人心中那条通往故乡的道路;家何在,则直接抒发了词人对家乡的深切怀念;水远山重,则形象地描绘了归途的艰难险阻。
赏析
这句续写的词,不仅继承了辛弃疾词作中豪放而又不失细腻的特点,还巧妙地融入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情厚谊和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通过“拟问”、“家何在”、“水远山重”等词句,词人将内心的思乡之情和归途的艰难困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句词也体现了辛弃疾词作中常见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使整首词在情感上更加深沉,在思想上更加深邃。
创作背景
虽然原词中并无这句续写的词句,但我们可以根据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来推测其可能的创作背景,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多次被朝廷排挤和打压,壮志难酬,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送别友人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祝福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也借友人的离别,抒发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道路的感慨,而续写的这句词,则更加深入地展现了词人在面对人生困境和家国情怀时的复杂情感。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句词是续写而非原词中的内容,因此在赏析和创作背景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创意性,但无论如何,这句词都成功地融入了辛弃疾词作的意境和情感之中,成为了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