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解事苦无多,不知解到毫芒未。的解释

小编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观书有感

宋·杨万里

从来解事苦无多,不知解到毫芒未。

窗前竹影侵棋局,枕上书声透梦魂。

作者及朝代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作者简介

杨万里早年多次拜他人为师,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举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官、东宫侍读、秘书监等,在朝廷中,杨万里是主战派人物,绍熙元年(1190年),借焕章阁学士充接伴使送金国贺正旦使北去途中,进奏《千虑策》,概括总结了宋朝“建夷变夏”的教训,主张“立纲纪、正君道、伸天讨、去奸谀、罢冗官、铨实吏、行屯田、简军实、明法制、惜民财、广屯田、兴水利”等改善内政、扭转国势的三十条政见,因孝宗怠于政事,忠言逆耳,两度辞官,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绍熙末年,因病辞官回家,不久去世,年八十,谥号“文节”。

译文

自古以来,真正懂得事理的人总是很少,更不用说能洞察到极细微之处了,窗前的竹影悄悄侵入棋局,枕边的书声在梦中依然清晰可闻。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真正理解和洞察事物本质的感慨,首句“从来解事苦无多”指出真正懂得事理的人很少,次句“不知解到毫芒未”则进一步强调,即便是那些懂得事理的人,也很难做到洞察事物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后两句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学问的热爱和执着,即使在梦中,书声也依然萦绕在耳边,竹影也仿佛成了棋局的延伸,体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问的敬畏。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诗人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真正理解和洞察事物本质的渴望和感慨,首句“从来解事苦无多”直接点题,引人深思,次句“不知解到毫芒未”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感慨,使读者意识到,即便是那些看似懂得事理的人,也可能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而未能洞察其本质,后两句则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将诗人的情感和追求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学问的热爱和执着,整首诗意境深远,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万里晚年时期,杨万里一生热爱学问,对诗歌创作有着深厚的造诣,在晚年时期,他可能对人生和学问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杨万里对当时社会风气和学问状况的忧虑和反思,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来唤起人们对学问的敬畏和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