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前暮雨亦多情,未做朝云容易晓。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12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湘妃怨·夜雨闻铃断肠声

元·阿鲁威

雨丝烟柳欲清明,燕子归来觅旧营。

何处笙歌催暖律,谁家灯火照新晴。

杏花村落酒旗风,杨柳人家笑语声。

檐前暮雨亦多情,未做朝云容易晓。

作者及朝代

作者:阿鲁威

朝代:元代

作者简介

阿鲁威,字叔重,号东泉,蒙古族,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元武宗至元顺帝时期,他曾任翰林侍读学士,擅长散曲创作,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之一,阿鲁威的作品在元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细雨如丝,烟柳朦胧,春意渐浓,清明将至,燕子归来,寻找着昔日的巢穴,何处传来笙歌,催促着春天的节奏;哪家的灯火,照亮了新晴的夜空,杏花村中,酒旗随风飘扬;杨柳树下,人家笑语盈盈,檐前的暮雨也显得多情,不像朝云那样容易消散,迎接黎明的到来。

释义

这首散曲描绘了春天雨后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前两句写春雨绵绵,燕子归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氛围,中间两句通过笙歌与灯火,展现了人间的热闹与温暖,后两句则通过杏花村、杨柳人家以及檐前的暮雨,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美好与多情。

赏析

这首散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作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檐前的暮雨被赋予了多情的特质,与朝云的易散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不易消逝的珍视与感慨,整首散曲语言优美,节奏明快,情感真挚,是元代散曲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阿鲁威创作这首散曲的具体背景已无从考证,但从作品内容来看,很可能是作者在春天雨后漫步时,被眼前的美景所触动,从而产生了创作灵感,元代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往往通过文学创作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与追求,阿鲁威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散曲家,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这首《湘妃怨·夜雨闻铃断肠声》正是他这种情感与追求的体现。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