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屋千间,夜床八尺,此理谁能烛。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知足吟

宋·邵雍

安乐窝中一径通,

几重门巷即墙东。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架蔷薇满院红。

厦屋千间徒尔为,

夜床八尺亦何疑。

此理谁能烛照了,

不妨闲处着愚痴。

作者及朝代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他一生不仕,隐居苏门山,后迁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称安乐先生、伊川翁,因晚年隐居洛阳涿州,故后人称其为“邵康节”,邵雍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其著作《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对于宋代理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思想史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

邵雍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尤精于《易经》之学,他一生淡泊名利,以教书育人为乐,晚年更是致力于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邵雍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深受后世文人墨客的喜爱与推崇。

译文

在安乐窝中有一条小径相通,几重门巷就坐落在墙的东边,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架蔷薇花开得满院都是红色,即使有千间大厦也只是徒然,晚上睡的八尺床铺又有什么好怀疑的呢?这个道理谁能明白呢?不妨在闲暇之处做个愚痴的人吧。

释义

“厦屋千间”比喻财富再多也不过是身外之物,无法真正拥有;“夜床八尺”则指人睡觉所需的空间有限,无论贫富,最终都只能占据那么一点地方,诗句表达了作者对于物质追求的淡泊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前两句描绘了安乐窝的幽静与美丽,为全诗奠定了宁静淡泊的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厦屋千间”与“夜床八尺”,揭示了物质追求的虚无与人生真谛的质朴,作者以“此理谁能烛照了”设问,表达了对世人难以领悟这一道理的遗憾,并以“不妨闲处着愚痴”自嘲,展现了他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邵雍生活在北宋中期,这是一个社会相对稳定但矛盾逐渐显现的时代,他一生不仕,以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为乐,对于当时社会的物欲横流和人心浮躁有着深刻的洞察,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对人生哲理进行深刻思考后的产物,通过对比物质与精神的差异,他试图引导人们摆脱物欲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