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连朝水满堤,思归无计滞屯溪。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2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屯溪夜泊

明·程敏政

梅雨连朝水满堤,思归无计滞屯溪。

孤灯照影人初静,清夜鸣榔月正低。

山色苍茫云气合,水声呜咽鸟飞栖。

明朝又向天涯去,回首空余泪满衣。

作者简介

程敏政(1445年-1499年),字克勤,号篁墩,又号聱隅,休宁(今属安徽)人,明代文学家、书法家、理学家、史学家,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渊博著称,后因被人诬陷,下狱论死,获释后辞官归乡,著有《明文衡》、《篁墩集》等。

译文

连绵不断的梅雨使得河水涨满了河堤,想要归乡却无计可施,只能滞留在屯溪,夜晚,孤灯映照下,我独自的身影显得格外寂静,清冷的夜空中,伴随着木桨拍水的声音,月亮也低垂到了天边,远处的山峦在苍茫的云气中若隐若现,水声呜咽,鸟儿也归巢栖息,明天我又将踏上远行的路途,回首望去,只留下满衣的泪水。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屯溪夜泊时的所见所感,通过梅雨、水满堤、孤灯、清夜、山色、水声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孤寂、思乡的氛围,诗人因无法归乡而心生愁绪,对未来的行程也充满了无奈与不舍。

赏析

这首诗在表达思乡之情的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首联“梅雨连朝水满堤”以梅雨为背景,点明了时节与环境,水满堤”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如潮水般汹涌,颔联“孤灯照影人初静,清夜鸣榔月正低”通过孤灯、人影、清夜、鸣榔、月亮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孤寂与思乡的氛围,颈联“山色苍茫云气合,水声呜咽鸟飞栖”则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哀愁,尾联“明朝又向天涯去,回首空余泪满衣”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未来的无奈与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程敏政因事被贬或游历期间,在屯溪夜泊时,诗人面对连绵的梅雨和涨满的河水,心中涌起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家乡的眷恋也让他倍感无奈与哀愁,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思乡之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