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可胸中穷竹态,借墨写真墨犹湿。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14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竹石图

宋·苏轼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

那将春箨籜,万顷此中寻。

与可胸中穷竹态,借墨写真墨犹湿。

只今画竹数尺纸,价重连城不知比。

公家与可俱亡矣,遗墨空留黄卷里。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空留床。

床前绣地无人迹,一掬香尘生太息。

作者及朝代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政治家,治水名人,四川眉山人。

作者简介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取诸家之长,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文与可画竹时,全神贯注于竹,而不见其人,岂止不见人,连他自己都忘却了,他与竹融为一体,画出的竹子清新无穷,庄周这样的世外高人世间是没有的,谁能理解这种凝神专注的精神呢?如今文与可已经不在人世,这样的竹子哪里还能见到呢?哪里还能在万顷竹林中找到他画竹时的那种神韵呢?文与可胸中藏着竹子的各种姿态,画竹时墨汁好像还是湿的,如今画在几尺纸上的竹子,其价值比连城之宝还要贵重,文与可和家父都已经去世了,他们的遗墨只能空留在书卷之中,美人在世时,鲜花盛开满堂;美人去世后,空留下寂寞的空床,床前绣地无人行走,只有一掬香尘让人叹息不已。

释义

这首诗主要赞美了文与可(文同)画竹的高超技艺和凝神专注的精神,诗中通过描述文与可画竹时的状态,以及他去世后画作的价值,表达了对文与可的怀念和对其画艺的敬仰。

赏析

这首诗以竹为媒介,展现了文与可画竹的精湛技艺和深邃意境,苏轼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文与可画竹时的全神贯注、物我两忘的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通过对比文与可去世前后竹画的价值,突出了其画艺的珍贵和不可复制性,诗中“与可胸中穷竹态,借墨写真墨犹湿”一句,更是对文与可画竹技艺的高度赞扬,展现了其胸有成竹、笔墨生动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为悼念好友文同(字与可)而作,文同是北宋著名的画家、诗人,与苏轼交谊深厚,文同擅长画竹,其画竹技艺在当时享有盛誉,苏轼在文同去世后,深感悲痛,于是写下这首诗来悼念好友,并表达对文同画艺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这首诗不仅是对文同画竹技艺的赞美,也是对两人深厚友谊的见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