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成尽拟似相如,待诏金门不召见。上一句是什么?

梦梦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金门不召

唐·罗隐

赋成尽拟似相如,

待诏金门不召见。

自是孤寒空有力,

曾将心事托沙鸥。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晚唐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他生活在晚唐乱世之中,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晚年投奔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职,罗隐的诗作风格犀利,讽刺深刻,对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多有揭露和批判,同时他的诗作也充满了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懑。

译文

我写的辞赋都尽力模仿司马相如的风格,

却只能在金门之外等待诏见而始终未被召见。

我本是孤寒之士,虽有才华却无处施展,

只能将满腔心事寄托给那飞翔的沙鸥。

释义

“赋成尽拟似相如”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文学才华的自信,他努力模仿汉代大赋家司马相如的风格,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认可。“待诏金门不召见”则揭示了作者虽有才华却未能得到朝廷重用的现实。“自是孤寒空有力”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身份和境遇,他自认为是孤寒之士,虽有才华却无处施展。“曾将心事托沙鸥”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奈和孤独,他只能将自己的心事寄托给飞翔的沙鸥,寄托于自然之中。

赏析

这首诗以赋成未得召见为引子,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懑,首句“赋成尽拟似相如”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和自信,但紧接着的“待诏金门不召见”却将这份自信击得粉碎,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鲜明和强烈,后两句“自是孤寒空有力,曾将心事托沙鸥”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无奈和孤独,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文人墨客往往难以得到重用,罗隐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只能四处漂泊,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自己境遇的无奈和愤懑,同时也反映了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罗隐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