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外万竿君子竹,虚心能得几人同。的释义

春秋1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题李次云窗竹

唐·白居易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檐外万竿君子竹,虚心能得几人同。

作者及朝代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诗歌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而著称,他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不需要将竹子裁制成吹奏的鸣凤管,也不需要截成钓鱼的钓竿,当百花百草凋零之后,只有竹子在纷纷大雪中依然挺立,供人欣赏,屋檐外面生长着成千上万竿竹子,它们虚心谦逊的品格又有几人能够相同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赞美竹子来表达诗人对谦逊品格的赞美和追求,竹子在诗中象征着坚韧不拔、谦逊有礼的君子形象,诗人通过描绘竹子在百花凋零后的坚韧和谦逊,表达了对这种品格的敬仰和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竹子为题材,通过描绘竹子的形象和品格,表达了诗人对谦逊、坚韧等美好品质的赞美,首句“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以否定句的形式强调了竹子的实用性并非诗人所关注的重点,而是其象征意义。“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竹子在恶劣环境中的坚韧和生命力,最后两句“檐外万竿君子竹,虚心能得几人同”则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谦逊品格的赞美和追求,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观赏友人李次云窗前的竹子时所作,当时,白居易可能正处于仕途不顺、人生低谷的时期,而竹子的坚韧和谦逊品格给了他很大的启示和鼓舞,他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这种品格的赞美和追求,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这首诗不仅是对竹子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品格的一种追求和向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