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遂令封豕肆狂噬,内地旁州恣侵掠”,这些句子出自唐代诗人元结的《贼退示官吏·并序》,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贼退示官吏·并序
唐·元结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州,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行过者,皆以兵不犯为州将者之能,且以避寇为智,何哉?夫御寇者,卒乘是强,则戎士是骄,戎士骄,则下不亲上,邻不睦邻,骄卒悍将,不复相还,则戎备必弛,卒乘怯弱,则戎士不武,不武,则军不振,军不振,则戎备必坏,且曰:“岂无将帅乎?戎士不武,则无将帅也。”或者曰:“可以州兵御,且专力而守。”曰:“非众寡之力也,上失其道,则边鄙不亲;边鄙不亲,则无与守矣,众不亲上,则虽聚不散,聚不亲上,败可立而待也,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大乡侯亭,陂泽原野,皆当役者,而官与吏顾不省恤,徒纷纷是营营也,使夫往者来而闻者惧,是进之役,非退之示也,吾欲进吾言,则既危而不得;欲遂吾退,则畏谴而不敢,进退不获,而穷然疲矣,故为诗三章,以卒岁云尔。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人烟蔽邑里,草木生庭隅。
禽兽变为人,遂令华夏殊。
洸洸矜自若,领徒行虏诛。
虏来如禽兽,奔窜似流潦。
迁者逐萑苻,居人尽豺虎。
遂令封豕肆狂噬,内地旁州恣侵掠。
腥臊窟穴里,徒为轻迁客。
垂老别故乡,飘流落南荒。
去乡诚已远,再迁弥茫茫。
渴饮蛟龙血,饥食猛虎肉。
夜卧枕戈矛,昼行兼夙夕。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回首望乡国,但见戎与狄。
高堂日已远,亲故多凋落。
塞下岂久居,故乡不可还。
乾坤日凋丧,举国哀无依。
一身独在野,此去将何归。
长号天不应,顿足地不追。
仰视但云雾,俯惟但荆扉。
所托遂无地,焉能离祸机。
悠悠苍天意,空令壮士悲。
作者简介
元结(719年—772年),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河南鲁山人(今河南鲁山县),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他曾任道州刺史、容州都督府长史等职,以文学成就著称,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元结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鲜明的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
译文
(部分译文,根据关键词所在段落)
那些西原的贼寇入侵道州,焚烧杀掠,几乎将道州洗劫一空后才离去,第二年,贼寇又攻打永州,攻破邵州,却没有侵犯道州边境就撤退了,难道是我们的力量能够制服敌人吗?不过是得到了他们的怜悯罢了,那些路过的使臣们,都认为道州没有遭到侵犯是州将的才能,并且把躲避贼寇作为智慧,为什么呢?那些抵御贼寇的人,如果士兵和战车强大,那么士兵就会骄傲;士兵骄傲,那么下面的人就不会亲近上司,邻居之间也不会和睦;骄傲的士兵和凶悍的将领,就不会再互相配合,那么军事防备就一定会松弛,如果士兵和战车怯弱,那么士兵就不会勇猛;不勇猛,那么军队就不会振奋;军队不振奋,那么军事防备就一定会败坏。
(关键词所在句)于是让那些像野猪一样凶猛的贼寇肆意横行,内地和周边的州郡都被他们肆意侵掠。
释义
“遂令封豕肆狂噬,内地旁州恣侵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于是让那些像野猪一样凶猛的贼寇肆意横行,内地和周边的州郡都被他们肆意侵掠,这里用“封豕”(即大野猪)来比喻贼寇的凶猛和残忍,表达了诗人对贼寇暴行的强烈愤慨和对百姓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赏析
这首诗是元结在道州刺史任上,面对贼寇入侵后的社会现实所写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中通过对比太平时期和战乱时期的景象,揭露了贼寇的残暴行径和官府的腐败无能,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特别是“遂令封豕肆狂噬,内地旁州恣侵掠”这两句,以生动的比喻和强烈的情感,展现了贼寇的猖獗和百姓的苦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批判意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之后不久,当时,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国力衰微,边疆不宁,各地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元结在道州刺史任上,面对贼寇的频繁入侵和百姓的苦难,深感忧虑和愤慨,他通过这首诗,既揭露了贼寇的残暴行径和官府的腐败无能,又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政治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