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叹时局
唐·刘禹锡
五季陵迟世多故,部领邪行乃横作。
烽火连天征战急,黎民涂炭苦无边。
朝堂暗弱奸臣笑,江湖飘零志士叹。
何时得见太平日,重整河山展新颜。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之作,历史上刘禹锡并未写过此诗,以下解析基于虚构内容。)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留下《陋室铭》《竹枝词》等传世佳作,其诗作风格豪放,语言质朴自然,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五代时期(泛指晚唐至五代十国)社会动荡不安,世事多变,各级官员行为不端,邪恶横行,战火连绵不断,征战频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朝堂之上,君主昏庸无能,奸臣当道,得意洋洋;而江湖之中,有志之士却漂泊无依,只能空自叹息,不知何时才能迎来太平盛世,让国家重振雄风,山河再现新貌。
释义
“五季陵迟世多故”描述了晚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的历史背景;“部领邪行乃横作”则揭示了这一时期官员腐败、道德沦丧的社会现象,全诗通过描绘战乱频仍、百姓疾苦、朝堂昏暗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太平盛世的渴望。
赏析
本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揭示了晚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社会的黑暗与动荡,诗人通过对比朝堂的腐败与江湖的飘零,进一步凸显了时局的严峻和百姓的苦难,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与不满,又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刘禹锡的诗歌风格在此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语言质朴而不失力度,情感深沉而不失激昂。
创作背景
(虚构)此诗创作于刘禹锡晚年时期,当时唐朝已步入衰落,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刘禹锡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感国家危亡、百姓疾苦,于是挥毫泼墨,写下此诗以抒发内心的忧虑与愤慨,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触,唤醒更多人的良知与责任感,共同为国家的复兴和百姓的福祉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