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伏波山
唐·刘克庄
伏波峻业何峥嵘,英风万古震寥廓。
铜柱功成蛮貊静,铁关路辟海云通。
江流不尽英雄恨,山色长留壮士情。
我辈登临怀往事,摩挲石刻叹豪雄。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克庄(1187年—1269年)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他一生仕途坎坷,但文学成就颇高,是南宋后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与陆游、杨万里等人齐名,刘克庄的诗风多样,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细腻温婉之作,其作品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历史英雄的缅怀。
译文
伏波将军的伟绩是多么峥嵘显赫,他的英勇气概万古流传,震撼着广袤的天空,他立下铜柱,使蛮夷之地归于平静,开辟铁关之路,使海云相通,江水滔滔,似乎诉说着英雄未尽的遗憾,山色苍翠,永远铭记着壮士的豪情,我们登临此地,怀念着过去的往事,抚摸着石刻,感叹着伏波将军的豪迈与英勇。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伏波将军(东汉名将马援)历史功绩的描绘,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怀念,诗中“伏波峻业何峥嵘,英风万古震寥廓”两句,高度概括了伏波将军的卓越功勋和永恒影响。“铜柱功成蛮貊静,铁关路辟海云通”则具体描述了其平定边疆、开辟道路的功绩。“江流不尽英雄恨,山色长留壮士情”两句,借自然景象抒发对英雄未竟事业的惋惜和对英雄精神的永恒铭记。“我辈登临怀往事,摩挲石刻叹豪雄”则表达了诗人自己登临伏波山时的感慨与敬仰。
赏析
这首诗以伏波将军的功绩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沉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诗中运用丰富的历史典故和自然景象,使作品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富有诗意的美感,诗人通过“江流不尽英雄恨,山色长留壮士情”等句,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相结合,表达了对英雄未竟事业的惋惜和对英雄精神的永恒铭记,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深沉,是一首优秀的怀古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克庄在登临伏波山时所作,伏波山位于今广西桂林,因东汉名将马援南征至此,立下铜柱以表功绩而得名,刘克庄在登临此山时,被伏波将军的英勇事迹所感动,遂写下此诗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怀念,这首诗也反映了南宋时期国家动荡、边疆不宁的社会现实,诗人通过缅怀历史英雄,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安宁、民族复兴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