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唐·杜甫
岂无长楸与巨竹,干折枝携共颠沛。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注:“岂无长楸与巨竹,干折枝携共颠沛。”这两句并非出自杜甫广为人知的某首完整诗作中,而是我根据杜甫诗歌的风格与意境虚构融合而成,用以展示如何围绕关键词进行诗词创作及解析,以下解析将基于这一虚构情境展开。)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其作品广泛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
译文
难道没有高大的楸树与粗壮的竹子吗?它们在风暴中枝干折断,我们只得拾起这些断枝,一同在颠沛流离中前行,天空高远,风急云涌,猿猴哀啸声声入耳;江中小洲清冷,白沙历历,鸟儿在空中盘旋飞回,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而下,滚滚长江之水奔腾不息,我万里漂泊,常年为客,面对这萧瑟的秋景,心中满是悲哀;我已年近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感慨万千。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身处逆境而不失坚韧的精神,前两句以“长楸与巨竹”的折断象征时代的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波折,后文则进一步以秋日景象映衬内心的悲凉与孤独。
赏析
“岂无长楸与巨竹,干折枝携共颠沛。”开篇即以强烈的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面对逆境时的坚韧与不屈,随后,通过“风急天高猿啸哀”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苍凉而深远的意境,与诗人内心的悲凉相呼应,全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既体现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虚构,但若将其置于杜甫的生活背景中,可以想象这是在他晚年漂泊流离、疾病缠身之时,面对国家动荡、个人命运多舛的境遇,有感而发之作,通过这首诗,杜甫不仅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抗争,也寄托了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虽然“岂无长楸与巨竹,干折枝携共颠沛。”这两句并非出自杜甫确切的某首诗作,但通过虚构的情境与解析,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杜甫诗歌的魅力与深度,以及他作为“诗圣”的非凡才华与高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