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潘阆的《九华山》,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九华山
宋 潘阆
白云寒处人踪绝,不是山光说性情。
万仞峰峦连碧汉,千条涧水漱苍冥。
闲来石上观流水,兴至松间听鸟鸣。
尘世几回伤往事,山居终日掩柴扃。
作者简介:
潘阆,字梦空,一说字逍遥,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北宋初期著名隐士、文人,他的一生颇为传奇,早年曾游历四方,后隐居九华山,晚年又曾入仕,他的诗词作品多抒发隐逸情怀,风格清新自然,深受后人喜爱。
译文:
在寒冷的白云深处,人的踪迹已经绝迹,这里的美景并非仅仅是为了展现山的性情,万仞高的山峰连绵不断,直插云霄,千条涧水从山间流淌,冲刷着苍茫的天空,闲暇时,我常在石上观赏流水,兴致来时,便在松林间聆听鸟儿的鸣叫,尘世中多少次为往事而伤感,而我在这里山居终日,只把柴门紧闭。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九华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隐逸生活,首联以“白云寒处人踪绝”开篇,点出了九华山的高远和清幽;颔联通过“万仞峰峦”和“千条涧水”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九华山的雄伟和灵动;颈联则通过“观流水”和“听鸟鸣”两个细节,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隐逸生活;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和对山居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展现了九华山的自然美景和诗人的隐逸情怀,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九华山的壮丽景色和清幽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也通过自身的隐逸生活,表达了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潘阆在北宋初期曾游历四方,后隐居九华山,九华山作为佛教圣地,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隐居,潘阆在隐居期间,深受九华山的美景和佛教文化的熏陶,创作了大量描绘九华山景色和抒发隐逸情怀的诗词作品,这首《九华山》就是其中的佳作之一,它不仅展现了九华山的自然美景,也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