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石有棱依砌活,茯苓无种入庭生。的解释

风云13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庭中杂咏

唐·刘禹锡

息石有棱依砌活,茯苓无种入庭生。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轻。

风定池莲自在香,雨余巢燕引雏行。

闲来数点蔷薇露,醉折一枝玳瑁簪。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译文

息石带着棱角紧贴着台阶显得生动鲜活,茯苓没有种子却在庭院中自然生长,初晴之后,青苔铺满了地面,绿树成荫,白日里无人打扰,梦境也变得轻盈,池中的莲花在风停后自在地散发着香气,雨后归巢的燕子带领着雏鸟在庭院中行走,闲暇时,我点数着蔷薇花瓣上晶莹的露珠,醉意中折下一枝玳瑁簪般的花枝。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庭院中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的闲适生活,首联“息石有棱依砌活,茯苓无种入庭生”通过对比,展现了自然之物的生命力与奇迹,息石依砌而活,茯苓无种自生,都体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生命力,颔联和颈联则进一步描绘了庭院中的自然景色,青苔、绿树、池莲、巢燕等,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在这宁静环境中的闲适与惬意。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庭院中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首联的对比手法,突出了自然之物的生命力与奇迹,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和颈联通过生动的描绘,将庭院中的自然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美好的氛围,尾联则通过诗人的行为,表达了他在这种环境中的闲适与惬意,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贬谪期间所作,在唐代,刘禹锡因参与政治革新运动而多次被贬,在这段时期,他深入民间,接触到了更多的自然景色和百姓生活,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刘禹锡在贬谪期间的闲适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政治斗争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庭院中的自然景象,刘禹锡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寄托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