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上阳白发人
唐·白居易
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的哭。
宫门一闭不复开,上阳宫女哭成灰。
玄宗始得姚元之,犹坐小过弃不用。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
(节选)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再节选特定句)
觉后始知身是梦,更闻寒雨滴芭蕉。
作者及朝代
白居易,唐代(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作者简介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自幼聪颖,读书勤奋,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士,后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他的诗歌以讽喻诗最为著名,敢于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晚年退居洛阳,与香山僧人交往密切,号“香山居士”,白居易的诗风平易近人,语言通俗易懂,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醒来之后才知道原来自己刚才是在做梦,又听见寒雨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声音。
释义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从梦中醒来后的怅然若失之感,以及对周围环境的细腻感知,通过“觉后始知身是梦”一句,诗人传达了对现实与梦境之间界限的模糊感受,而“更闻寒雨滴芭蕉”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赏析
这句诗以其简洁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如梦的深刻感悟,通过“觉后始知”的表述,诗人巧妙地揭示了梦境与现实之间的转换,以及人在这种转换中的迷茫与觉醒,而“更闻寒雨滴芭蕉”一句,则以自然景象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所处的清冷、孤寂的环境,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也体现了其高超的艺术造诣。
创作背景
这句诗出自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全诗通过描述上阳宫中一位老宫女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唐代宫廷生活的残酷与无情,诗人通过对这位老宫女一生经历的叙述,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人性的深切关怀,而“觉后始知身是梦,更闻寒雨滴芭蕉”这句诗,则是诗人在描述老宫女醒来后的心境时,巧妙地融入了自己对人生如梦的感慨,使全诗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句诗在《上阳白发人》中并非全诗的核心句,但它却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该诗中的一句佳句,被后人广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