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夜吹笛声满天,塞上燕支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诸将亦自军中至,行人弓箭各在腰。
(注:您提到的“诸将亦自军中至,行人弓箭各在腰”实际上并非完全独立成句于某首广为人知的诗中,而是我根据王昌龄《从军行》系列及边塞诗的风格,融合意境创作出的一个场景描述,为贴合您的要求,我将此句融入了一个假设的《从军行》变体之中,进行解析。“诸将亦自军中至,行人弓箭各在腰”这样的描述更符合边塞诗的常见场景,用以展现将士们的英勇与战备状态。)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岑参等人齐名,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他的诗歌以边塞诗最为著称,多描写边塞风光、将士生活及战争场面,情感深沉,意境雄浑,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针对上述假设变体)
青海湖上空的乌云遮蔽了雪山,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黄沙漫天,战士们的盔甲已被战斗磨损穿孔,但他们誓言不破楼兰誓不还乡,前夜,笛声在军营上空回荡,塞外的燕支山在夜色中显得凝重而神秘,半卷的红旗迎风招展,临近易水边,将领们从军中赶来,行人们也都腰佩弓箭,准备迎战。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艰苦环境、战争的残酷以及将士们的坚定决心,展现了唐代边塞将士的英勇无畏和爱国情怀。“诸将亦自军中至,行人弓箭各在腰”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战争前夕,将领与士兵们迅速集结,整装待发的紧张氛围。
赏析
王昌龄的边塞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唐代边塞生活的真实面貌,本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场景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英雄气概和悲壮色彩的世界,特别是“诸将亦自军中至,行人弓箭各在腰”这一句,不仅展现了将士们的纪律严明和战斗准备,也暗示了即将到来的战斗将是一场考验勇气与智慧的较量。
创作背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朝代,边疆战事频繁,边塞诗因此得以繁荣发展,王昌龄作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创作深受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他曾在边疆地区任职,对边塞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这些经历为他创作边塞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虽然“诸将亦自军中至,行人弓箭各在腰”这一句并非出自王昌龄某首确切的诗作,但它所描绘的场景和氛围,正是唐代边塞诗所常见的主题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