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鼓鸣笳太守船,都人倾注似登仙。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12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观潮

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其二(含关键词)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似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其三(含关键词句意延伸)

江面风翻白浪花,潮头初过海门沙。

叠鼓鸣笳太守船,都人倾注似登仙。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美食家,历史治水名人。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擅画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其三:

江面上狂风翻卷着白色的浪花,大潮初过,海门沙滩上留下了层层痕迹,太守的船只装饰着叠鼓和鸣笳,杭州城的人们倾城而出,争相观看,仿佛登上了仙境一般。

释义

本诗描绘了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以及观潮时的热闹场面,叠鼓鸣笳太守船”描绘了太守船只的华丽与庄重,而“都人倾注似登仙”则生动地表现了杭州城人民观潮时的狂热与喜悦,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赏析

苏轼的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潮的壮丽景色和观潮时的热闹氛围,诗中“叠鼓鸣笳”与“都人倾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展现了官方庆典的庄重与华丽,又表现了民间观潮的热烈与狂欢,诗人通过“似登仙”的比喻,将观潮者的喜悦之情推向了极致,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苏轼在北宋时期曾多次游历杭州,对钱塘江潮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此诗很可能是他在杭州任职期间,于观潮之日有感而发所作,当时,钱塘江潮作为杭州的一大奇观,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赏和吟咏,苏轼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自然也不例外,他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自己对钱塘江潮的赞美之情,也展现了杭州人民对自然奇观的热爱与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北宋时期杭州社会的繁荣与昌盛,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