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由会得东皇面,分付明年早破春。的意思及出处

梦梦2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减字木兰花·立春

宋·苏轼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何由会得东皇面,分付明年早破春。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美食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纵不羁,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

译文

牵着春天的泥塑耕牛,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春风无限,来自海上,于是请来春神的神功,把桃花红染得像肉色红。

竖立春天的绿幡,剪成春日的彩胜,一阵春风,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角天涯,卷起的杨花,颇似雪花。

怎样才能求得美人东君的面来,叫她在来年春天早早地催开百花。

释义

这首词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描写海南立春的景象,词的上片以春牛、春杖、春风、春工、红桃、海上来写一幅春满人间的风俗画;下片写作者归心似箭,盼望早日回到中原,再见到那“杨花似雪”的美丽景象,全词即景生情,融情于景,有鲜明的乡土色彩,为苏轼的海南词之一。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描写海南立春的景象,词的上片以春牛、春杖、春风、春工、红桃、海上来写一幅春满人间的风俗画,下片写作者归心似箭,盼望早日回到中原,再见到那“杨花似雪”的美丽景象,全词即景生情,融情于景,有鲜明的乡土色彩,为苏轼的海南词之一。

“何由会得东皇面,分付明年早破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东皇即东君,司春之神,作者希望来年春天能早日到来,好让他再次欣赏到春天的美景,这种期盼之情,也反映了作者在被贬谪期间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希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立春之日,时作者被贬居儋州(治所在今海南儋州市西北),苏轼被贬海南,虽处逆境,但胸怀坦荡,未尝稍减其乐观旷达的天性,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即景生情,融情于景,有鲜明的乡土色彩,为苏轼的海南词之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