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闻子规
唐·白居易
阴阴绿柳子规鸣,风送余声夜转悲。
蜀客春归听不厌,巴东子规啼不归。
不啼清泪长啼血,啼不歇声似去年。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绿柳成荫,子规鸟在枝头啼鸣,风儿送来了它悲切的余音,夜晚更显得凄凉,蜀地的旅人春天归来,对这子规的啼声百听不厌,但巴东的子规却啼叫着不愿归去,它啼叫时不是流出清泪,而是啼出血来,啼叫声似乎和去年一样,没有停歇。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子规鸟在绿柳成荫的环境中啼鸣的情景,通过子规的啼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和哀愁,诗中“阴阴绿柳”和“风送余声”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而“夜转悲”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悲凉感,诗人通过子规的啼声,表达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
赏析
这首诗以子规鸟的啼声为线索,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诗中“阴阴绿柳”和“风送余声”等意象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还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和含蓄,诗人通过子规的啼声,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和突出。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贬谪期间创作的,当时,他因政治原因被贬至江州(今江西九江),远离了京城和亲人,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而子规鸟的啼声,则成为了诗人寄托情感的重要载体,通过这首诗,白居易不仅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还展现了自己在逆境中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