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熟玉山堪果腹,梦闲绿野倦鸣珂。出自哪首诗?

小编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田园杂居·其二

朝代:清代

作者:郑板桥

禾熟玉山堪果腹,梦闲绿野倦鸣珂。

村边处处鸣榔响,一夜渔人宿浅沙。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作清新脱俗,多抒发个人情感及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其书法以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绘画则擅长兰竹,笔墨酣畅淋漓,别具一格。

译文

稻谷成熟如同玉山一般,足以让人吃饱肚子;在宁静的绿野中做梦,连那马铃声(鸣珂,指装饰在马头上的玉铃)也显得疲倦而不再清脆,村庄周围不时传来敲击船舷捕鱼的声音,渔人们为了捕鱼,一整夜都宿在了浅水沙滩上。

释义

首句“禾熟玉山堪果腹”描绘了丰收的景象,用“玉山”比喻成熟的稻谷堆,强调了粮食的丰饶,足以满足人们的温饱需求,次句“梦闲绿野倦鸣珂”则转向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通过“梦闲”与“倦鸣珂”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官场喧嚣、追求心灵宁静生活的渴望,后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渔人的劳作成为这幅田园画卷中生动的一笔。

赏析

这首诗是郑板桥田园诗风的典型体现,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以及对简单、质朴生活的向往,诗中“禾熟玉山”与“梦闲绿野”的对比,不仅展现了物质上的满足,更强调了精神上的自由与宁静,诗人以渔人的形象,象征了那些不为名利所累,安于平淡生活的智者,表达了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美。

创作背景

郑板桥一生仕途坎坷,多次为官又多次辞官,晚年更是定居扬州,以卖画为生,这首诗很可能是在他辞官归隐后,深入乡村生活,亲身体验了农民的辛勤与收获,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深切感悟后所作,通过这首诗,郑板桥不仅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同情与理解,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一个远离尘嚣、回归自然、心灵得到真正自由与安宁的世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