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木棉吟
朝代:清代
作者:黄遵宪
木绵如雪胜香罗,一借斯文不再过。
南国春深花事尽,东风无力絮飞多。
枝头点点凝红泪,陌上萧萧起白波。
惆怅芳华如梦短,空余回首忆婆娑。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晚清著名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早年曾赴日本留学,后参与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黄遵宪的诗作风格独特,语言清新自然,内容广泛深刻,反映了晚清社会的诸多方面,被誉为“诗界革命”的巨擘。
译文
木棉花开如雪般洁白,胜过香罗的柔美,但这样的美景一旦错过便不再重来,在南国春深之时,花事已尽,东风无力,柳絮纷飞,枝头点点红花仿佛凝聚着悲伤的泪水,陌上萧萧风起,白絮如波,惆怅于芳华如梦般短暂,只留下回首时的婆娑身影。
释义
这首诗以木棉花为题,描绘了木棉花如雪般洁白的美景,以及春天花事已尽、柳絮纷飞的景象,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和惆怅。
赏析
这首诗以木棉花为引子,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和哀愁,首句“木绵如雪胜香罗”以比喻的手法,将木棉花比作洁白的雪和香罗,突出了其美丽和珍贵,次句“一借斯文不再过”则暗示了美好时光的短暂和不可复得,接下来两句“南国春深花事尽,东风无力絮飞多”进一步描绘了春天花谢柳飞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哀婉的氛围,后两句“枝头点点凝红泪,陌上萧萧起白波”则以更加具象的手法,将悲伤和哀愁具象化为红泪和白波,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深深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黄遵宪晚年时期,当时他身处晚清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经历了维新变法的失败和国家的衰落,诗人通过描绘木棉花的美丽和哀愁,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感慨,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生命短暂的无奈,在晚清社会变革的背景下,这首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