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孤雁
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啿嗟不幸遭阳九,惊雁离群叫暮天。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译文
一只离群孤雁,不想饮水,不肯进食,只是低飞哀叫,思念追寻它的同伴,雁群消失在重重云雾之间,谁又同情这只形单影只的孤雁呢?它望尽天际,仿佛还能看到同伴的踪影,哀鸣不绝,好像更加听到同伴的呼唤,真可叹啊,孤雁遭遇了如此的厄运,在暮色的苍茫中惊惶地离群而飞,哀鸣着寻找自己的同伴。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孤雁的失群与哀鸣,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也反映了诗人对乱离时代的无限感伤,诗中“啿嗟不幸遭阳九”一句,“阳九”在古代指天灾或国难,这里借指离乱。
赏析
这首诗以孤雁象征自己,诗写的是孤雁,无一字涉及诗人自己,但通过这只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飞着叫着的孤雁间接表达了诗人的惆怅和感慨,孤雁的迷茫正是作者迷茫的写照,孤雁的凄苦正是作者的凄苦,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的刻画,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之情和凄苦之境,寄托了诗人对乱离时代的无限感伤和对亲朋的无限思念,全诗融情于景,构思精巧,以孤雁喻人,将诗人的满腔愁绪表达得深切感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秋天,当时杜甫客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安史之乱平定后不久,就接连发生了吐蕃、回纥、党项羌的多次侵扰,成都外患未息,又遭内乱,真是祸不单行,他的好友严武离开四川后,杜甫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成都草堂,沿长江东下,漂泊到荆、湘一带,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以孤雁自喻,抒发了流离失所、生活无着的悲哀与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