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湘妃怨·夜来酒醒清无梦
元·阿鲁威
夜来酒醒清无梦,愁满地、月斜人静。
碧草纤纤藉翠裀,酴醾酿熟十分春。
一枕小窗浓睡,柳影移、惊起啼莺。
作者及朝代
作者:阿鲁威
朝代:元代
作者简介
阿鲁威,字叔重,号东篱,蒙古族人,他生活在元代中后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和散曲家,阿鲁威的作品以散曲见长,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深受后人喜爱,他的作品在元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夜晚酒醒后,心中一片清明,再无梦境的纷扰,忧愁如同满地的月光,洒落在寂静的夜里,碧绿的青草如同柔软的垫子,铺满了大地,酴醾花酿造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仿佛整个春天都沉醉其中,我躺在小窗旁,沉睡在浓重的夜色中,直到柳树的影子移动,惊醒了啼鸣的黄莺。
释义
这首散曲通过描绘夜晚酒醒后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愁与孤独,首句“夜来酒醒清无梦”点明了时间和状态,酒醒后的清醒与无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了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寂寞。“愁满地、月斜人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氛围,月光与愁绪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凄美的意境,下片则通过“碧草纤纤藉翠裀,酴醾酿熟十分春”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但这份美好却与作者的忧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枕小窗浓睡,柳影移、惊起啼莺”则以一种突如其来的方式打破了宁静,将作者从沉睡中唤醒,也象征着作者内心世界的波动与不安。
赏析
这首散曲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将夜晚酒醒后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作者通过对比、反衬等手法,将内心的忧愁与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来烘托氛围,如月光、青草、酴醾花等,使得整首散曲充满了诗意和美感,在情感表达上,作者既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与向往,又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忧愁,形成了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层次。
创作背景
这首散曲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情感状态有关,阿鲁威生活在元代中后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散曲家,阿鲁威可能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无力感,从而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也可能在创作这首散曲时正处于一种孤独和忧愁的状态中,这种情感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首《湘妃怨·夜来酒醒清无梦》是元代文学家阿鲁威的一首优秀散曲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忧愁与孤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