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江汉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您提供的“客思登楼云共远,乡心对酒月同孤”实际上是化用了该诗中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两句,并稍作改动,为保持完整性,这里提供全诗内容。)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译文
我漂泊在江汉一带,思念归家之心我是羁旅之人,面对茫茫宇宙,我是一个渺小的腐儒,如同天上的浮云,远望那飘走的一片白云,有如游子将行未行的离情,明月之夜孤影自怜,共对明月,有如漂泊江湖的旅人,思家不得的情怀,虽然已届暮年,但“落日”比喻“暮年”,“落日”句的本意,暮年心犹壮”,和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思相近,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而“秋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意,诗人飘流江汉,而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老马虽然体弱,却还有驰骋千里之志,并非仅仅为了求得一杯禄位,他就此从政。
释义
这首诗是杜甫漂泊湖北江陵、公安等地时所作,诗中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诗的中间四句,情景相融,妙合无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人所称道。
赏析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这两句紧扣首联,对仗十分工整,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是很能说明它的特点的。
创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这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是漂泊流徒的标志,尽管如此,诗人孤忠仍存,壮心犹在,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一种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