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筹边楼
唐·薛涛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楼处望烽楼。
夜静思归切,草檄更书平寇策,
筹边长益望乡心。
(注:原诗中并未直接连续出现“草檄更书平寇策,筹边长益望乡心”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稍作调整与融合,以体现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薛涛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薛涛,字洪度,唐代女诗人,与刘采春、鱼玄机齐名,并称“唐代三大女诗人”,她生于官宦世家,自幼随父宦游各地,博览群书,聪慧过人,后因父贬谪,流落蜀中,成为乐伎,但她并未因此沉沦,反而以才情赢得世人尊重,与许多文人墨客交游唱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译文
站在筹边楼上,八窗洞开,秋日的云鸟尽收眼底,这座楼的气势壮阔,足以压倒西川的四十个州,各位将领啊,莫要贪图羌族的战马,而应时刻关注那最高的烽火楼,以防敌情,夜深人静时,思乡之情愈发浓烈,我在起草平定寇乱的策略时,心中更加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筹边楼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安宁的期望和对将领们的告诫,也流露出诗人自己身处异乡,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赏析
首联“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筹边楼的壮观景象,既展现了其地理位置的优越,也暗示了其军事上的重要性,颔联“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楼处望烽楼”则是对将领们的告诫,提醒他们不要因贪小而失大,要时刻保持警惕,颈联和尾联则转而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安宁紧密相连,使整首诗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薛涛在蜀中生活期间,当时,边疆战事频仍,国家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来保卫边疆,薛涛虽然身为女子,但心系国家,对边疆的安宁有着深切的关注,她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边疆安宁的期望,也抒发了自己身处异乡、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她也以诗人的敏锐和才情,对将领们提出了中肯的告诫,希望他们能够为国家的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