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喜雨
宋·陈与义
望雨多时意已灰,殷雷数日与同来。
云头恰恰开还合,雨脚如麻骤复回。
怪得蛙声满池阁,乱珠跳入碧荷来。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诗论家。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表现的是个人生活情趣和悠闲心情;南渡以后,因国破家亡,流离失所,诗风发生了巨大转变,多写离乱时的感慨,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歌相类,被推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有《简斋集》传世。
译文
盼望下雨已经很久了,心情已经变得灰暗绝望,但幸运的是,雷声轰鸣了好几天,终于伴随着雨水一同到来,云彩时而散开时而聚合,雨势如同麻线般密集,时骤时停,难怪池塘和楼阁周围充满了蛙声,原来是雨点像乱珠一样跳跃着落入了碧绿的荷叶之中。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雨的渴望与最终得雨的喜悦之情,首句“望雨多时意已灰”表达了长时间的期盼未果后的失望;次句“殷雷数日与同来”则转悲为喜,雷声预示着雨的到来;三、四句通过云开云合、雨骤雨回的描写,展现了雨势的变化多端;末两句以蛙声和雨珠跳入荷叶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雨后的生机与喜悦。
赏析
这首诗以“喜雨”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诗中既有对久旱不雨的忧虑和失望,也有对雨水降临的欣喜和赞美,诗人巧妙地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雨前、雨中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雨后的清新世界之中,诗中也蕴含着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陈与义南渡之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雨水的渴望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期盼,更是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雨水的降临不仅缓解了旱情,也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机,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象的佳作,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