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多少不平事,尽扫群魔胜入禅。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扫魔

朝代:明代

作者:憨山德清

人间多少不平事,尽扫群魔胜入禅。

剑树刀山皆净土,莲花座上现真贤。

作者简介

憨山德清(1546年-1623年),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法名德清,谥号弘觉禅师,是中国明代著名的佛教高僧,他生于江苏金陵(今南京),自幼聪颖好学,后出家为僧,一生致力于佛教经典的翻译与传播,以及佛教文化的弘扬,憨山德清不仅在佛教界有着深远影响,其诗文也颇受赞誉,作品多反映佛教思想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译文

人世间存在着多少不公平的事情啊,能够扫除一切邪恶势力,比修行入禅还要重要,即便是剑树刀山这样的险恶环境,也能转化为净土,而在莲花座上显现的才是真正的圣贤。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世间不平之事的愤慨,以及通过扫除邪恶、净化心灵来达到精神升华的愿景,首句“人间多少不平事”直接点出社会现实的不公,次句“尽扫群魔胜入禅”则提出解决之道,即通过消除邪恶来超越世俗烦恼,这比单纯的修行入禅更有实际意义,后两句则进一步阐述,即使面对极端恶劣的环境,只要心中有佛,就能将其转化为净土,而真正的圣贤是在艰难困苦中显现出来的。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世间不平的深刻洞察和对佛教理念的坚定信仰,诗中“尽扫群魔胜入禅”一句,既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是对佛教修行的一种新解,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即在实际生活中消除邪恶,比单纯的内心修行更为关键,诗中也体现了佛教的慈悲与智慧,认为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也能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创作背景

憨山德清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时代,他亲身经历了许多不公与苦难,这些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思想和创作,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面对社会现实时,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既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也寄托了对美好世界的向往,通过诗歌,憨山德清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鼓励人们在逆境中坚持信仰,勇于面对和改变现实。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