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此理自天根,不待栽培触处生。下一句是什么?

风云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物

宋·陆九渊

此心此理自天根,不待栽培触处生。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注:“此心此理自天根,不待栽培触处生”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陆九渊某一完整流传的诗篇,而是后人根据其哲学思想提炼或拼凑而成,用以表达其“心即理”的哲学观点,为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其融入一首虚构的“咏物”诗中,并补充了后两句以形成完整的意境,以下解析基于这一虚构情境。)

作者简介

陆九渊(1139年—1193年),字子静,号存斋,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心即理也”,强调内心的直觉与自省,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陆九渊一生致力于讲学,其学说在南宋时期广为流传,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化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译文

这颗心,这些道理,源自天赋的根本,无需刻意栽培,便能随处生发,风停下来,花儿依然会凋落;鸟儿在山间鸣叫,反而让山林显得更加幽静。

释义

“此心此理自天根,不待栽培触处生”表达了陆九渊“心即理”的哲学思想,认为人心中的道德法则和宇宙间的普遍原理是天赋的,不需要外在的教导或培养,自然而然就能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后两句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自然法则的不可抗拒和内心的宁静致远。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刻表达了陆九渊的哲学思想,前两句直接点题,强调了“心即理”的观点,展现了陆九渊对于人性本善、道德法则天赋的坚定信念,后两句则以自然景象为喻,通过风定花落、鸟鸣山幽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宁静致远的意境,与前面的哲学思想相呼应,形成了完整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根据陆九渊的生平和哲学思想来推测其可能的创作背景,陆九渊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思想活跃的时期,他深感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心浮躁,因此提出了“心即理”的哲学观点,强调内心的直觉与自省,试图通过唤醒人们的内心良知来挽救社会的道德危机,这首诗可能就是他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追求而创作的。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首诗是虚构的,所以上述分析也是基于这一虚构情境进行的,在实际的历史和文学研究中,我们需要更加严谨地考证和分析。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