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翠竹
朝代:清代
作者:郑板桥
名兼淇澳琅玕美,香逊湘妃水月纤。
叶叶枝枝垂泪滴,盈盈脉脉透烟岚。
萧疏倩影当窗月,重叠青阴满砌砖。
此君莫道生幽谷,迁地依然得地天。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清新脱俗,富有哲理;书法则自创“六分半书”,将楷、行、隶、篆融为一体,别具一格;绘画则擅长竹石,笔墨酣畅,意境深远。
译文
翠竹的名声与淇澳的琅玕竹一样美好,香气虽不及湘妃竹那般清新淡雅、如水月般纤细,竹叶与竹枝仿佛垂泪欲滴,盈盈脉脉地透过烟岚,那萧疏的倩影映照在窗前的月光下,重叠的青阴铺满了台阶上的砖石,不要说翠竹生长在幽谷之中就无人赏识,即使迁移到其他地方,它依然能够展现出自己的天地。
释义
淇澳琅玕:淇澳,地名,古代以产竹闻名;琅玕,美石,此处借指竹之美。
湘妃:湘妃竹,竹上有斑纹,相传为湘水女神泪洒而成。
水月纤:形容湘妃竹的香气如水月般纤细淡雅。
此君:对竹的雅称。
赏析
这首诗以翠竹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竹子的形态与气质,首联以“名兼淇澳琅玕美,香逊湘妃水月纤”开篇,既赞美了翠竹的名声与美丽,又巧妙地将其与淇澳的琅玕竹和湘妃竹进行了对比,突出了翠竹的独特之处,颔联“叶叶枝枝垂泪滴,盈盈脉脉透烟岚”则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竹子在月光下的朦胧美与哀愁之情,颈联“萧疏倩影当窗月,重叠青阴满砌砖”进一步描绘了竹影的疏朗与青阴的浓密,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尾联“此君莫道生幽谷,迁地依然得地天”则表达了诗人对翠竹坚韧不拔、随遇而安品质的赞美。
创作背景
郑板桥一生酷爱竹子,常以竹自喻,表达其高洁、坚韧的品格,这首诗可能是在他观赏或描绘竹子时所作,通过赞美翠竹的美丽与品质,寄托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向往与追求,也反映了郑板桥在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之际,依然保持豁达乐观、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