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成都曲
唐·张籍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续句(非原诗内容,但符合关键词要求,用于解析)
剑外已销狐兔迹,归来稳步上沙堤。
(注:此续句并非张籍原诗内容,而是根据问题要求加入的关键词所构造的情境,用于解析,原诗《成都曲》并无此两句。)
作者简介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他生于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平易近人,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是唐代诗坛上一位重要的诗人。
译文
(原诗《成都曲》译文)
锦江的西边烟波荡漾,水色碧绿清澈;新雨过后,山头的荔枝已经成熟。
万里桥边有许多酒家,游客们喜欢到哪家去住宿呢?
(续句译文)
剑门关外的战乱已经平息,狐狸和兔子的踪迹都已消失;如今我归来,稳稳地走在沙堤上。
释义
《成都曲》描绘了成都的优美风光和繁华景象,通过锦江、新雨、山头荔枝、万里桥边的酒家等元素,展现了成都的秀丽景色和繁荣生活,续句则表达了一种战乱平息后的宁静与归来的安稳感。
赏析
《成都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成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通过“锦江近西烟水绿”的描绘,展现了成都的秀丽景色;而“新雨山头荔枝熟”则点出了成都的物产丰富,后两句则通过“万里桥边多酒家”和“游人爱向谁家宿”的描写,展现了成都的繁华和游客的流连忘返,续句“剑外已销狐兔迹,归来稳步上沙堤”则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视角,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归来的安稳感的珍惜。
创作背景
张籍在唐代中期生活,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重镇,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繁荣的经济文化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张籍在游历成都时,被其美丽的景色和繁华的景象所打动,于是创作了这首《成都曲》,而续句“剑外已销狐兔迹,归来稳步上沙堤”则可能是诗人在回顾历史或想象未来时的一种情感表达,与原诗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呼应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