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泛时须借篷艇,山行亦或命巾车。的解释

小编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行杂感

朝代:清代

作者:袁枚

水泛时须借篷艇,山行亦或命巾车。

烟霞深处人稀见,云树苍茫路欲无。

野鸟啼声清入耳,山花香气袭人衣。

此行不为求名利,只向青山觅翠微。

作者简介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代诗人、散文家,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性灵派三大家”,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即“性灵”,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与当时流行的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相对立,对清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译文

在水面泛滥时需要借助篷艇来航行,在山间行走时或许会命令准备巾车(一种轻便的马车),在烟霞缭绕的深处人迹罕至,云树苍茫之中道路仿佛要消失了一般,野鸟的啼声清脆悦耳,山花的香气袭人衣裳,这次出行不是为了追求名利,只是向着青山去寻找那翠绿的景致。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间水畔行走时的所见所感,首联“水泛时须借篷艇,山行亦或命巾车”写出了诗人根据地形变化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的情景;颔联“烟霞深处人稀见,云树苍茫路欲无”则描绘了山间的幽静与道路的难寻;颈联“野鸟啼声清入耳,山花香气袭人衣”通过听觉和嗅觉的描写,展现了山间的自然之美;尾联“此行不为求名利,只向青山觅翠微”则表达了诗人此行不为名利,只为寻找自然美景的闲适心境。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山间水畔行走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山间的幽静与美丽,以及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尾联“此行不为求名利,只向青山觅翠微”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心境,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自然之美的情怀,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流畅,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袁枚在山间行走时所作,袁枚一生热爱自然,喜欢游历山水之间,寻找灵感和心灵的慰藉,这首诗正是在他游历山水时,面对眼前的美景和内心的感受,有感而发创作而成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袁枚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也可以看到他作为性灵派诗人的独特风格和情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