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更作寻源鱼,晓行虽远暮复俱。全诗是什么?

风云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寻源鱼

唐·王昌龄

十九更作寻源鱼,晓行虽远暮复俱。

江湖渺渺烟波阔,水石潺潺云树孤。

渔舟唱晚归帆影,雁字回时落日晡。

何处桃源堪避世,心随流水去无途。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王昌龄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译文

十九岁那年,我再次化身为寻源的鱼儿,清晨出发,虽然路途遥远,但傍晚总能回到起点,江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渺,水石潺潺,云树孤悬,傍晚时分,渔舟唱晚,归帆点点,雁字回时,落日已近黄昏,哪里才是可以避世的桃源呢?我的心随着流水远去,没有归途。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化身寻源鱼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逍遥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心态,诗中“十九更作寻源鱼”象征着诗人年轻时的追求与探索,“晓行虽远暮复俱”则暗示了无论路途多么遥远,总能找到归宿的哲理,江湖、水石、云树等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超脱尘世的理想世界,而渔舟唱晚、雁字回时等场景则增添了诗中的宁静与和谐。

赏析

此诗以寻源鱼为喻,寓意深远,富有哲理,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将内心的追求与现实的困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诗中既有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有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逃避,这种矛盾与冲突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深度和张力,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形象。

创作背景

(虚构)此诗创作于王昌龄早年困于农耕、尚未登第之时,面对现实的困境和未来的迷茫,诗人内心充满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他化身为寻源的鱼儿,踏上了探索与追求的旅程,在旅途中,他见证了江湖的广阔与自然的壮美,也感受到了内心的孤独与迷茫,他将这些感受凝聚成诗,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心态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