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浣溪沙·洞庭
宋·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石溪,澄潭日暮水云低。
已无赤帻乘流下,剩有脩蛾入望低。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西。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注:原诗中“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两句为后两句,但在此分析中,我们主要聚焦于包含关键词的前六句。)
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他生于官宦世家,自幼聪颖好学,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张孝祥的词风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多抒发爱国情怀,风格豪迈奔放,情感真挚深沉。
译文
走完了潇湘江的全程,来到了石溪之地,黄昏时分,清澈的潭水与低垂的云彩交相辉映,昔日那戴着红色头巾(象征渔人或隐士)的人已不见踪影,随着水流远去;而今只剩下那弯弯的远山(脩蛾,比喻远山如女子修长的蛾眉),低低地映入眼帘,万里之外的中原大地,战火纷飞,而我在这里,只能在一座戍楼的西边,手捧一杯浊酒,遥寄相思与忧虑。
释义
此词上片描绘了词人行至洞庭湖畔石溪的所见所感,通过“已无赤帻乘流下”与“剩有脩蛾入望低”的对比,表达了时光流逝、人事已非的感慨,下片则转而抒发词人对中原战乱、国家危亡的忧虑,以及自己身处边陲、无力回天的无奈与悲凉。
赏析
“已无赤帻乘流下,剩有脩蛾入望低”两句,以鲜明的意象对比,展现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追忆;则是对现实残酷景象的无奈与接受,这种对比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词人的情感波动,这两句也寓含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叹息。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张孝祥仕途不顺、国家动荡之际,南宋时期,金兵南侵,中原沦陷,朝廷偏安一隅,张孝祥虽心怀壮志,却难以施展抱负,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游历洞庭,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忧国忧民之情的《浣溪沙·洞庭》,词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词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