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柳
宋·寇准
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
争如杨柳全春色,不管春归色自青。
作者及朝代
寇准,北宋政治家、诗人,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巴东、成安二县,累迁至殿中丞、通判郓州,淳化二年(991年)为左正言、直史馆,上书言事,为太宗所器重,迁右正言,充任枢密副使,景德元年(1004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澶州(今河南濮阳)督师抗辽时,力排众议,劝真宗亲征,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后遭王钦若等人排挤,罢相,天禧三年(1019年)复相,封莱国公,又受丁谓排挤,降官,后贬逐雷州,死于南方,仁宗时追赠中书令,谥惠愍,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莱公集》。
译文
早晨,杨柳依依,带着轻烟与杏花相映成趣;傍晚,杨柳凝翠,拂过平沙,更显其深邃之美,比起其他花木,杨柳最懂得珍惜春色,无论春天是否归去,它的颜色始终青翠欲滴。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杨柳的描绘,展现了杨柳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下的美丽姿态,并借杨柳之“不管春归色自青”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杨柳坚韧不拔、始终如一品质的赞美。
赏析
这首诗以杨柳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杨柳在不同时间段的美丽景色,首句“晓带轻烟间杏花”,以“晓”字点明时间,以“轻烟”和“杏花”为杨柳作陪衬,突出了杨柳在清晨的朦胧之美,次句“晚凝深翠拂平沙”,则以“晚”字对应“晓”,以“深翠”和“拂平沙”描绘了杨柳在傍晚的深邃与柔美。
后两句“争如杨柳全春色,不管春归色自青”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争如”二字设问,引出对杨柳品质的赞美,与其他花木相比,杨柳最懂得珍惜春色,无论春天是否归去,它的颜色始终青翠欲滴,这种坚韧不拔、始终如一的品质,正是诗人所赞美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寇准的政治生涯有关,寇准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他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始终如一的品质,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这首诗中的杨柳形象,正是诗人自我写照的写照,表达了诗人对坚韧不拔、始终如一品质的赞美和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